桑蠶絲
在我國的江南地區,織造業久負盛名
種桑養蠶、絲織綢緞的歷史悠久
蠶絲被
用蠶絲做胎縫制蠶絲被起源于我國的太湖流域,是當地蠶農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發明的~
我們通常使用的被子主要是棉被和化纖被,相比于棉被和化纖被,蠶絲被有極佳的保暖性,且質地輕柔~
用來制作蠶絲被的蠶絲色澤白里帶黃,手感細膩、光滑。用它制作出來的被子非常柔軟、貼身。 今天,我們就來看看蠶絲被的制作過程和方法及一般工藝。
一床上好的蠶絲被要經歷的過程
結繭成絲
經歷四十多天的生長,四次的脫皮之后,蠶寶寶才能開始結繭吐絲。
優質的雙宮繭是由兩條或兩條以上的蠶吐絲結成的繭。它比單宮繭要大一倍左右,這樣的繭繭殼厚,絲質粗,單個繭絲量大,是制做蠶絲被的優質原料。
煮繭
為了溶解繭絲外圍的絲膠,減弱繭絲間的膠著力,要進行煮繭的工作。用堿可以軟化絲膠、溶解雜質,提高絲的潔白度。
水分子進入絲膠內部,繭層的絲膠得到了溶解后,要把蠶繭撈出來,用清水沖洗,洗凈蠶繭上殘留的堿性物質,還要把蠶繭在50℃溫水中浸泡半個小時左右。
繅絲
原始的繅絲方法,是將蠶繭浸在熱盆湯中,用手抽絲,卷繞于絲筐上。盆、筐就是原始的繅絲器具。
“柔順如凝有,白如伊雪”,巧手的匠人們將蠶絲小片套在一個弓形的竹制工具上,疊至5~6層厚取下就成了一個個濕的桑蠶絲棉兜。
晾曬拉制
曬干的絲綿才會蓬松柔軟。,再由幾人一起,將蠶絲棉兜慢慢拉開,一層一層重疊在一起做成蠶絲被胎。
不同于機器的死板僵硬,手工拉制的蠶絲被薄厚一致,蠶絲與蠶絲之間相互摩擦,做成的被子不易變形移位,柔軟舒適~
最后
一床純手工的蠶絲被,從養蠶結繭,到最終成為溫暖整個冬天的被子,一路走來包含了無數蠶絲人的心血與心意。
唯愿這個冬天
與你相伴